书名:《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
原作名:A guide to the good life
作者:【美】威廉·B.欧文
译者:胡晓阳/芮欣
我为什么看这本书?
哲学是什么?
哲学(Philosophy),是一门探究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学问,意为 “爱智慧” 。它试图通过理性思考与逻辑论证,揭示世界本质、人生意义以及人类认知的边界。
哲学的定义角度有很多,根据时间和地理位置又可细分下去,若是都写在这里,怕是占用篇幅过多了。
爱比克泰德认为,哲学的主要关注应该是生活的艺术:正如木材是木匠的介质、青铜是雕塑家的介质一样,你的生活就是你践行人生艺术的介质。 (本书第3章)
对我来说,哲学可以让我对抗空虚感,把“活着”变成”生活“。哲学不能消灭问题,但能让我在问题中活得更像“人”而非“工具”。
斯多葛主义是什么?
斯多葛主义(Stoicism)是古希腊四大哲学学派之一,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由塞浦路斯的芝诺(Zeno of Citium)在雅典创立。其名称源于芝诺讲学的场所“斯多葛”(Stoa Poikile,意为“彩绘柱廊”)。斯多葛主义强调理性、自律、顺应自然法则,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德性完善,对西方哲学、政治及心理学影响深远。
斯多葛哲学就像是一块肥沃的土地,“逻辑学就是将土地围起来的篱笆,伦理学就是庄稼,而物理学就是土壤”。 (本书第2章)
在细分可以分为希腊斯多葛主义(Greek Stoicism)与罗马斯多葛主义(Roman Stoicism),它们同属古希腊哲学体系,但受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两者在思想重心、实践方式和社会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本书所说为罗马斯多葛主义(Roman Stoicism)。
罗马斯多葛学派的主要伦理目标是获取德行+获得安宁,希腊学派则没有后者。罗马斯多葛学派所说的安宁,是一种以消极情感的缺席和积极情感的存在为特点的心理状态。 消极情感包括悲伤、生气、焦虑等,积极情感包括愉悦之类。 (本书第2章)
斯多葛主义的心理技巧有消极想象、控制二分法、宿命论、自我否定、沉思,可以说是斯多葛主义的生活实践方法。
消极想象
我们应该这样生活,仿佛此时此刻就是我们的最后时刻。——塞涅卡
消极想象的三个理由:
- 预防坏事发生。
- 在事情无法避免的发生时,能减轻它们的影响。
- 对抗享乐适应,珍惜当下。
我们人类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知足;努力工作、得到我们想要的之后,我们会惯常地失去对所渴望事物的兴趣。我们得到的并不是满足的感觉,而是感到有些乏味,并且作为对这种乏味的反应,我们会继而形成新的、更大的欲望。心理学家沙恩·弗雷德里克(Shane Frederick)和乔治·洛温斯坦(George Loewenstein)研究了这种现象,并给了它一个名称:享乐适应。 (本书第4章)
享乐适应(Hedonic Adaptation),又称“享乐跑步机效应”(Hedonic Treadmill),是指人类面对积极或消极的外部刺激时,情绪反应会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最终回归到相对稳定的基线水平的一种心理现象。不管是经历重大积极事件或消极事件,个体的幸福感通常在3个月到1年内回归到原有水平。人们需要持续追求新刺激以维持同等快乐,但是满足感会因适应而消退,形成了“欲望→获得→适应→更多欲望”的循环,因此用跑步机来隐喻。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正生活在梦想中”——也就是,过上了曾经梦想拥有的生活。但是由于享乐的适应,我们发现一旦过上了梦想的生活,就会把这种生活看得天经地义。我们不是把日子用来享受好运,而是把它们用来形成和追求新的、更大的梦想。结果呢,我们永远都不能满足于我们的生活。消极想象能够帮助我们避免这种宿命。 (本书第4章)
消极想象是阶段性理性训练,而非持续焦虑,其本质是通过预设”失去”来突显”拥有“的意义”,这是一种深刻的乐观。因此斯多葛主义的消极想象与悲观主义有本质不同。
我们通常把乐观主义者描述成一个把他的杯子看成是半满而不是半空的人。但是对于一个斯多葛主义者来说,这种程度的乐观主义仅仅是个起点。在表达了他对于他的杯子是半满而不是全空这一事实的感激之情后,斯多葛主义者甚至还会继续表达他对于拥有一个杯子的感激:毕竟,杯子也是可能被打破或者偷走的。 (本书第4章)
半杯水,悲观者见之为半空,乐观者见之为半满,斯多葛者却感恩于仍有半杯水且杯子未碎。